慕尼黑植物園(Botanischer Garten München-Nymphenburg)始建於1812年,在1914年由市中心遷到現址,位於華麗的巴伐利亞國王的夏宮「寧芬堡宫」(Schlosspark Nymphenburg)的北面,隸屬慕尼黑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。
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園之一,佔地52.4英畝,收集約19,600種植物。園內包括溫帶常綠森林、4,500平方米的熱帶溫室及位於海拔1,860米的高山花園。
我們第一天的課程便是跟兩位植物學家Dr. Ehrentraud Bazer 及 Dr. Till Hägele上課 。
Dr. Bazer 主要研究植物園內的温室植物,他一邊帶著我們遊走於像迷宮般的各個温室,一邊講解各種植物科屬種及其特性,聽著、看著、摸著、嗅著、走著 … ,2小時的學習轉眼間便過去。我們彷佛跟著生長於不同地域的植物在地球上走了一圈,滿腦子沉醉於Dr. Bazer澎拜的植物學知識,卻被Maria老師摧促到户外跟Dr. Hägele 觀察芳香植物。
Dr. Hägele 隨手摘來各種芳香植物仔細講解,分析不同植物的油腺特性,還請我們把它們放進嘴巴品嚐。
針對擁有不同CT的芳香植物,Dr. Hägele 更會詳細比較它們在外觀上的分別,其中的百里香屬, 不同的CT在外觀和氣味上差異很大,仔細觀察蜜蜂們最喜歡停留在那棵百里香,便知道它是那種CT了。同學們摸著像一片地氈般的百里香時,忍不住尖叫: 『Maria老師在專二時説過像地氈的百里香,終於親身摸到了!』
從基礎到專三學到的植物,我們都興奮地觀察它們。薄荷和香蜂草長得有點相似,實則很大分別;野馬鬱蘭和馬鬱蘭也是天淵之別;還以為會長得強大的山妖,原來像隐士般深藏一角;我們學著古人用鼠尾草擦牙;從前上課時看著Maria老師表演吃月見草花,終於到我們鮮摘鮮吃 ⋯⋯
就這樣,這節課又上完了!
我們從早上9:30走到下午2:00,沒有小休,連洗手間都忘記上,腰腿撑著就是因為課程太精彩!!!
在園中餐廳午饍後,同學們便開始為評核試其中的一份植物學的作業去找資料。
原本Dorcas老師提議大家趁此機會,可以在園中實踐「歌德式植物觀察法」,靜心享受和植物共處的時光,可惜大家都嗟嘆時間過得太快,假如可以多來一天就更好。
對於酷愛植物的我們,慕尼黑植物園絕對是一個大寶藏,希望下年可以再來,一起到高山花園逛逛,因為在那邊的人工湖花圃,種了兩種白芨蘭(Bletilla),其中一個品種Bletilla striata是香港的本土藥用植物,作為香港人一定要去看看。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cff1a5_8d999177cb3847508bb9f2034a87246b~mv2.jpg/v1/fill/w_980,h_980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uto/cff1a5_8d999177cb3847508bb9f2034a87246b~mv2.jpg)
Commenti